今日,医药圈迎来了重磅消息:FDA 批准了传奇生物/强生的 BCMA CAR-T 西达基奥仑赛(cilta-cel,研发代号:LCAR-B38M/JNJ-4528)在美国的上市申请(BLA),用于治疗成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
这是中国首个获FDA批准的细胞治疗产品,也是全球第二款获批靶向BCMA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据悉,西达基奥仑赛的定价为46.5万美元。
截止目前,全球共7款CAR-T免疫细胞疗法上市,分别是诺华的Kymriah、吉利德的Yescarta(益基利仑赛注射液)和Tecartus、BMS的Breyanzi以及其与蓝鸟生物共同开发的Abecma、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倍诺达)以及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
其中靶向BCMA的包括Abecma和西达基奥仑赛,其他五款均为CD19 CAR-T细胞产品。
免疫细胞疗法为“治愈”癌症开启新纪元
近年来,细胞科技在抗癌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于免疫细胞的CAR-T疗法被认为是人类攻克癌症的新里程碑。
2019年,在腾讯科学WE大会开幕前夕,权威癌症免疫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Carl June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他表示世界上10%的癌症是血液癌症,90%是固体瘤,像肺癌、胃癌等。他预测在5年之内,所有的血液肿瘤都可以通过CAR-T疗法进行治愈。
今年年初,《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描述了两个病例,说明CAR-T细胞在当下可以立即攻击癌细胞,并且在体内停留数年,不断进化以控制疾病。这些结论源于2010年开展的试验性CAR-T免疫细胞治疗:医生们将2例白血病患者的一些血细胞转化为“癌症杀手”。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这两位患者的癌症一直没有复发的迹象。基于这些结果,研究人员得出结论,CAR-T细胞确实可以治愈白血病患者。这也滋生了当下“CAR-T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疗效可持续十年之久”的观点。(2个月癌细胞“清零”,国内首例CAR-T治疗的患者出院,花120万值吗?)
此前,百时美施贵宝发布了CD19 CAR-T细胞疗法Breyanzi的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成人患者的新临床数据,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数据与与目前的标准护理方案——挽救性化疗,然后是大剂量化疗[HDCT]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相比,结果显示Breyanzi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美国定价300万,日本定价200万,CAR-T细胞疗法为何定价高?)
迎接新挑战:如何使高昂的细胞疗法得到普及?
CAR-T细胞疗法正在解决特定复发癌症中未被满足的需求,试验表明,一些患者表现出长期活性和高缓解率。然而,从目前上市的CAR-T免疫细胞疗法的定价来看,上百万元的价格成为了其普及的一道拦路虎,让许多有需求的患者望而却步。
随着CAR-T免疫细胞疗法上市后,美国和英国等已经相继将CAR-T细胞治疗纳入保险范畴。在我们国家,商业保险将CAR-T免疫细胞疗法纳入自己的产品保障范围之内。然而,目前的保险措施仍然在探索阶段。对于许多患者而言,高昂的价格仍然是一道阻碍这种疗法走向普罗大众的障碍。迄今为止,CAR – T治疗的主要挑战包括制造、监管、定价等。分析师预测,随着技术的进步,CAR-T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以及临床试验提供更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种疗法的有效性,CAR-T细胞治疗将更加合理化发展。
在所有制造业中,细胞制造是最难的一种,CAR-T制造面临的挑战依然是未来突破行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如何提升细胞生产工艺以达到产业化需求?如何确保细胞制造以及细胞治疗的成功率,这些已经成为了新焦点。
自动化技术为细胞治疗“提速”,通过完善自动化CAR-T制备来降低成本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近年来,能够实现自动化、大规模生产的新一代制造工艺已经新兴于市场,例如博雅控股集团旗下具有多项创新专利的CAR-TXpress™平台,用于快速、封闭式、自动化、大规模地生产CAR-T免疫细胞药物,相较传统的实验室人工生产方式,CAR-TXpress™能够将细胞药物生产成本降低50%-60%。
△临床级细胞存储
同时,科研人员认为,保障优质的细胞来源也是提高细胞疗法成功率的有效措施。例如,CAR-T细胞治疗需要大量的健康细胞,使用存储的癌前免疫细胞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小结:细胞治疗具有一次输注长期起效的特点,可以使得患者的生活治疗相比过去有较大的提升。以免疫细胞治疗为核心的医学,将成为继放化疗、手术治疗后的另一种癌症治疗途径,免疫细胞治疗的全新时代已经来临!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zixun/hydt/9385.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