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癌症新发1810万例,死亡960万例
2018年全球预计有18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60万癌症死亡病例(全球所有年龄段、性别,包括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在内的所有癌症发病比例的推算数据)。
亚洲癌症新发占50%,死亡占70%
新增的1810万癌症患者中,亚洲占将近50%;而死亡的960万癌症患者中,亚洲则占了近70%;
1810万新增癌症病例中,有950万为男性,亚洲男性占发病总数的50%,死亡率达60%;
另外860万新增女性癌症患者种,发病率亚洲女性占47.5%,死亡率略微超过一半。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全球新发癌症发病率最高的依次为:肺癌(11.6%)、乳腺癌(11.6%)、结肠直肠癌(10.2%)、前列腺癌(7.1%)、胃癌(5.7%);
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依次为:肺癌(18.4%)、结肠直肠癌(9.2%)、胃癌(8.2%)、肝癌(8.2%)、乳腺癌(6.6%)。
肺癌是“男性头号杀手”,乳腺癌是“女性头号杀手”
男性中,肺癌发病率(14.5%)和死亡率(22%)最高。男性癌症发病率其次分别是前列腺癌(13.5%)、结肠直肠癌(10.9%)、胃癌(7.2%)、肝癌(6.3%),死亡率其次则分别是肝癌(10.2%)、胃癌(9.5%)、结肠直肠癌(9%)、前列腺癌(6.7%)。
女性中,乳腺癌发病率(24.2%)和死亡率(15%)最高。女性癌症发病率其次分别是结肠直肠癌(9.4%)、肺癌(8.4%)、宫颈癌(6.6%)、甲状腺癌(5.1%),死亡率其次分别是肺癌(13.8%)、结肠直肠癌(9.5%)、宫颈癌(7.5%)、胃癌(6.5%)。
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
1800万新增癌症病例及960万癌症死亡病例中,我国新增病例数占380.4万例、死亡病例数占229.6万例。这一组数据也就意味着:
全球每新增100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就占了21个。也就是说,我国每天有超过1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得癌症。
全球每死亡100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占将近24个。平均每天都有6000多人死于癌症,每分钟就有将近5人死于癌症。
肺癌同样是中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相对于全球,我国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仍占很大比例。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极其重要
癌症的形成犹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癌症潜伏期(临床期前期)
在临床期前,癌症有一个漫长的潜伏期。从正常细胞演变成癌细胞,发生异常增生、癌前病变(各类炎症),再到形成可见的癌症(临床期)通过需要10-20年。
当患者处于癌症潜伏期,只要有意识地改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习惯,增强抗癌免疫力,便可逆转或阻止癌变的发生。
癌症临床期
90%以上的癌症在潜伏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当出现明显症状就医时,常常就已经到了中晚期,而这也是导致我国癌症死亡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7%的重要原因之一!
1.我国常规体检缺乏癌症早期筛查项目。例如,筛查结直肠癌的肠镜检测并不在公务员体检项目之列。而直肠镜筛查在美国已经非常普及,这也是美国结直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70%远远高于我国30%的最主要原因。
2.对于癌症早期筛查的认知不足以及怕麻烦的心理也使得普通民众疏于进行相关检查,错过了治疗癌症的最佳时机。
癌症临床期早期的平均治愈率在80%以上
早期宫颈癌、肺癌的治愈率为100%!
早期乳腺癌及直肠癌的治愈率为90%!
早期胃癌的治愈率为85%!
早期肝癌的治愈率为70%!
如果能将癌症扼杀在早期甚至潜伏期,不仅治愈机会大,还能大大降低癌症患者的身心痛苦和费用支出。
而这种设想的实现则需要一种能在癌症临床早期甚至潜伏期就发现此类重大疾病隐患的检测方法,从而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做好防御措施。
中国已进入全民防癌时代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所以肿瘤科普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卫组织总结的致癌风险人体地图,帮助大家避开高风险因素。
防癌指南《18张癌症人体地图》
吃喝和肿瘤啥关系
酒精
酒精在致癌方面
那也是神助攻,全面开花的
不光是消化道受罪
口咽、喉部、食道、乳腺
肝脏、结肠还有直肠
它都不放过
《柳叶刀》最新研究再度强调
酒精的安全剂量是0
只要喝,就提升致癌风险
红肉
猪肉、牛肉、羊肉等
哺乳动物肉类为红肉
WHO将其列为II A类致癌物
主要导致结直肠癌
加工肉类
WHO将加工肉类列为I类致癌物
可导致结直肠癌
高盐饮食
盐摄入量超标可导致胃癌
除了癌症之外
过量摄入盐
对心脑血管和代谢类疾病
有不弱于糖的贡献
水果摄入不足
进食水果太少会导致
口咽癌症、食道癌、肺癌和胃癌
每天吃水果<100g的人
比>100g的人
胃癌发病率至少高两倍
建议的水果摄入量是每天300g以上
纤维摄入不足
纤维摄入量低易导致结直肠癌
据相关数据统计
如果每日摄入纤维量低于6g
其直结肠癌发病率
比摄入高于6g者至少高85%
高纤维食物中
芹菜、苹果、胡萝卜、白菜、笋等
都是日常易取得的果蔬
非淀粉类蔬菜摄入不足
不吃蔬菜和不吃水果一样严重
非淀粉类蔬菜指的是
土豆之类的块茎以外的蔬菜
摄入不足会导致
口咽癌症、食道癌和胃癌
推荐摄入量为每天超过375g
生活习惯哪些易患癌
吸烟
吸烟致癌的能力
甩开其他因素一百条大街
连酒都要自叹不如
吸烟可以在全身各系统造成癌变
比如肺癌
除此以外
血液系统中的癌症——白血病
也可由吸烟造成
女性吸烟还会造成卵巢癌
日照过多
黑色素瘤发病率不低
恶性黑色素瘤一旦转移
将很难治疗
据统计
90%以上的黑色素瘤
都是因为晒太阳引起的
缺乏运动
最最不爱动的人
如果每周连一个小时
体育锻炼也达不到
患结直肠癌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至少翻倍
什么致病因素会导致癌症
肥胖
抽烟、喝酒、肥胖
是CA公布的致癌三驾马车
BMI超过30的胖子们
患食道癌、乳腺癌、肾脏肿瘤
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的风险
都高于非肥胖人群
女性肥胖者还会有患上
卵巢癌和子宫内膜腺癌等
超重
中国1/3的成年人口超重
如图所示
超重也会带来高患癌风险
什么病原体导致癌症
HPV
总有人以为HPV
只危害女性,导致宫颈癌
不危害男性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HPV在人类中的致癌效果
不论男女
根据统计,在男性中
45%的阴茎癌中有HPV的参与
幽门螺杆菌
近年的研究证明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
患胃癌几率提高6倍
HBV
乙肝病毒也是由于它
中国才会成为肝病、肝癌大国
据统计
HBV感染者其患肝癌的几率
是直升20倍以上的
接种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HCV
丙肝病毒不仅会导致肝癌
还会导致非霍奇金淋巴瘤
一个好消息是
丙肝现在可以实现药物“治愈”
HIV
HIV除了在免疫系统制造大麻烦
从而导致全身性的各种问题
也可以引起癌症——非霍奇金淋巴瘤
感染者相较于非感染者
有>7倍几率患上非霍奇金淋巴瘤。
这十大致癌因素 能避开的尽量避开
有人总是问,到底为什么会得癌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癌症的发生?
必须承认,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癌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因,即外在的环境因素;二是内因,就是个体自身的因素。
十大致癌因素之一:环境污染
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这是癌症发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十大致癌因素之二:吸烟酗酒
吸烟会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包括肺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等),这已经是普遍的共识。酗酒同样会增加患癌风险,主要与消化道癌症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酗酒者患癌风险高于非酗酒者。吸烟又喝酒,错上加错,风险不只是叠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
十大致癌因素之三:辐射暴露
所谓的辐射暴露主要包括电离辐射和紫外线辐射,都属于物理性致癌因素,具体说就是X射线、伽玛射线等电磁辐射以及质子、a粒子、重粒子等放射性粒子产生的粒子辐射,以及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于自然界以及医学和生活中的各种来源的电离辐射,会致癌。
十大致癌因素之四:病毒感染
某些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癌症的发病也相关,比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有关,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肛门癌、口咽癌有关,EB病毒与鼻咽癌、某些淋巴瘤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和胃淋巴瘤有关。
十大致癌因素之五:缺乏运动
久坐,少运动,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久坐加上饮食无节制,体内积聚多余的脂肪,造成超重肥胖,肥胖会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结肠癌等的风险。
十大致癌因素之六:饮食不当
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水果蔬菜吃得少,肉类特别是加工肉吃得多。要么营养不足,要么营养过剩;二是不良饮食习惯,比如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喜欢吃腌熏烤炸类食物。
十大致癌因素之七:生活方式
很多癌症的发生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除了前面说到的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和久坐、不良饮食习惯、肥胖或超重,还有熬夜等。
十大致癌因素之八:心理因素
关于癌症发生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但长期精神萎靡处于负面情绪中,确实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睡眠不好的问题,影响食欲,削弱机体免疫力,有可能间接增加癌症风险。
十大致癌因素之九:药物滥用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永远具有两面性,在带来疗效的同时,必定有一定的副作用,罕见有单一作用的药物。化学药物本身是一种化学制剂,某些药物的不恰当滥用可能无形中使治疗用药变身成了一种致癌剂,特别是长期大量使用。
十大致癌因素之十:遗传因素
某些癌症确实存在遗传倾向,比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但必须注意,癌症不会直接遗传,只是癌症易感性的遗传。
最后,癌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几乎是所有肿瘤医生共识。假如十大致癌因素中,你可以多避免几个,那么你相较于其他人,患癌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zixun/hydt/7506.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