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细胞和基因治疗类产品日新月异,这一类新兴产品由于其生产及质量控制的复杂性、特殊性,个性化程度高,例如自体CAR-T类产品为个性化治疗产品,具有批量受限,同时供者材料来源于人体、产品为活细胞,其生产、保存、运输、回输过程复杂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监管机构认识到原本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及相关指南已经无法适应新兴产品生产的需要。
欧美日及我国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此类产品特殊性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并发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审评指南等,世界卫生组织也相继发布了《关于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监管融合的考虑》(Considerations on Regulatory Convergenceof Cell and Gene Therapy Products)[]、《制定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全球监管框架方法》(Approach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RegulatoryFramework for Cell and Gene Therapy Products) [B]并对此类产品的监管提出了看法以促进全球监管趋同。
同时,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harmaceuticalInspection Co-operation Scheme,PIC/S)于2021年4月26日首次发布了附录2A《人用先进疗法产品的生产》(Annex 2A:Manufacture of Advanced Therapy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以帮助此类产品规范生产和质量管理。
我国于2019年11月首次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细胞治疗产品附录(征求意见稿)》[10],并于2022年1月再次更新,2022年10月31日发布《细胞治疗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试行)》。
我国细胞治疗产品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GMP检查的法律法规层面的依据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包括正文通则和14个附录,其中细胞治疗产品附录仍为征求意见稿并未正式生效。
细胞治疗产品在满足GMP通则以及细胞治疗产品附录的同时,还应满足无菌药品附录、生物制品附录,并参考血液制品附录的相关内容,临床试验用样品还应满足临床试验用药品附录(试行)的要求。
因细胞产品供者材料的特殊性,其生产还应当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主要是防止引人或传播传染病病原体的考虑。
我国于2019年11月首次发布了细胞治疗产品附录(征求意见稿)并进行了广泛征求意见,于2022年1月发布了新版征求意见稿。
此外,2021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发布了《药品共线生产质量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其中包含了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产品共线生产风险评估的考虑要点,如基因和细胞产品由于涉及的活体材料的可变性及可能含有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如质粒、病毒、病原体类产品的危害性较高,建议专用生产线或使用一次性生产系统进行生产,以及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相关措施,与现行指南相一致。
2022年10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在细胞治疗产品附录的基础上发布了《细胞治疗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试行)》,为细化和完善细胞治疗产品产业化阶段生产质量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以及为现阶段监管机构开展各类现场检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我国细胞治疗产业发展现状
分析我国细胞治疗产业相关的法规建设情况,结合影响产业发展的外在环境等因素,总结一下我国细胞治疗产业的发展现状。
(1)我国细胞治疗产业目前已经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2022年10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以下简称CFDI)发布了《细胞治疗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试行)》,这一指南在此前曾经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发出的两版“GMP-细胞治疗产品附录”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细胞治疗产品原材料采集和临床应用的关注,还提出,对原材料的采集要结合《生物安全法》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的要求,并对储存、检测、运输的相关设施或机构也提出了一定要求。整体上来讲,从此前以GMP附录的形式到单列为“细胞治疗产品”的指南,这一部行政主管单位所发布的指南,较好地体现了细胞治疗产业与检测、医疗、生物样本库、生物冷链运输等产业的交叉性,也体现了对这类活细胞制备的药品更具适应性、独立管理的特点。
(2)产业门类划分更清晰,产品种类日趋丰富,盈利能力和规模不断提升。因为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近年来产业技术的革新,细胞治疗产业从免疫细胞、干细胞两大类的初期分类,到后面延伸出目前已经正式获批上市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CAR-T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有所突破的iPS细胞,以及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经基因修饰的干细胞产品等。整个社会对细胞治疗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十几年前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仅就CAR-T疗法一类,根据全球已披露的6款CAR-T疗法营收数据来看,2021年合计17.14亿美元(约109亿人民币),超过百亿人民币。其中诺华的Kymriah营收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4%,吉利德/Kite的Yescarta营收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45%。这两款属于上市时间较早,比较成熟的CAR-T疗法,继美国上市后在我国获批,良好的市场前景带动了国内数十家企业开展CAR-T细胞药品的研究和申报。
(3)尽管我国细胞治疗产业在蓬勃发展,却很明显地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1)截止到2022年9月,在我国已获准默许进入临床试验(IND)的36款干细胞药物,通过IND的数量很直观地反映了各地细胞治疗企业分布数量、人才能力、技术水平和相关配套产业完整程度,甚至是当地相关行政主管单位的政策扶持力度。
2)细胞治疗产业链中,最关键的自然是中游的细胞制备企业相关的“研发→制备→应用”环节,经过十余年的集中发力,我国细胞制备企业的综合能力和规模都不逊于美国同类企业。但是近三年因为全球性的疫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使得我国细胞治疗产业各环节发展不平衡的隐忧也一并暴露出来,一次性耗材、试剂、培养基、实验及检测设备这些与细胞治疗产品质量息息相关的关键物资,在企业的厂房或实验室里,大多数仍是行业中所熟知的国际品牌,如耗材类的“康宁、NUNC”,试剂类的“赛默飞”,设备类的“罗氏、BD”等,国产品牌如“迈瑞、海尔、威高”等只在生化检测、低温、压力设备方面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
3)尽管许多外企在国内建有生产工厂,但是核心研发生产基地往往仍以其全球总部为主,如流式细胞仪、显微镜等设备存在货期长、价格高等问题。近年因为中美贸易战等因素,一些耗材类生产工厂迁出,新的工厂却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的情况,对国内细胞治疗企业来说,在供应链不稳定的疫情期间,如何避免看似简单的“移液管、培养瓶”等小问题影响细胞产品质量,如何寻找合格稳定的国产替代品,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麻烦。
2022年12月30日,深圳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作为我国首部针对细胞和基因产业的地区性法规,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相信这部法规正式实施后能够促进深圳的细胞和基因产业健康发展,并能起到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带动我国细胞治疗产业规范有序的发展,继而优势领域带动薄弱环节,促进产业间配合,为我国“大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zixun/hydt/34133.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