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脂肪肝源性外泌体内miR-7致微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外泌体源头实验室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俗称“脂肪肝”)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肥胖体质气虚及痰湿较重,容易造成痰浊内停,日久致痰瘀互结,以代谢紊乱为病理特点。在此病理进程中,微循环血管通透性的病理性改变扮演重要角色。由此若能抑制微循环血管病变,即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或延长治疗窗口期,故深度解析NAFLD引起的血管病变机制,进而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靶标迫在眉睫。
近日,暨南大学何蓉蓉教授团队、广州中医药大学陈扬教授团队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商洪才教授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题为Hepatic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promote microvascularendothelial hyperpermeability during NAFLD via novel-miRNA-7的论文(2021, 27;19(1):396)。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脂肪肝源性外泌体内miR-7致微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发现:NAFLD引起心脏微血管内皮损伤与脂肪肝释放内含miR-7外泌体关系密切;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miR-7可通过干扰LAMP1引起溶酶体破裂导致内皮NLRP3炎症小体活化,进而介导血管内皮间链接蛋白受损致血管通透性增强。结果提示miR-7可成为潜在的诊断NAFLD性冠心病的临床标志物,且抑制miR-7及阻断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有望成为治疗NAFLD引起冠心病的药物靶点。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脂肪肝源性外泌体内miR-7致微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机制
该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脂肪肝源性外泌体中miR-7在NAFLD引起冠心病微循环血管病变进程中的作用及机制。201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陈扬教授团队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杂志已报道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内皮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发挥保护血管内皮链接性作用,并基于NLRP3炎症小体方向建立了完善的药物筛选体系。希望miR-7及通路分子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成为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糖尿病等引起的冠心病微循环血管损伤的潜在药物,为患有代谢性血管性疾病患者带来曙光。
参考文献:
Hepatic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promote microvascularendothelial hyperpermeability during NAFLD via novel-miRNA-7. JNanobiotechnology. 2021, 27;19(1):396.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wmt/7344.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11-30 13:04
下一篇 2021-12-14 19: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

400-915-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