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2例:NK细胞活性低患直肠癌的风险高10 倍,回输NK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外泌体源头实验室

自然杀伤 (NK) 细胞是先天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强大的细胞毒性。基于 NK 细胞的疗法,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化疗联合使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望解决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问题。

872例:NK细胞活性低患直肠癌的风险高10 倍,回输NK细胞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NK 细胞功能下降与癌症发病率有关。2000 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日本某城镇开展,随访了 3625 名居民 11 年,结果证实了 NK 细胞毒性低与癌症发展之间的关联。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医院通过结肠镜检查筛查直肠癌的 872 名高危受试者(年龄超过 40 岁)进行了一项开放标签、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在结肠镜检查当天,即检查前采集血液样本。该测试涉及用细胞因子刺激全血,诱导 NK 细胞分泌干扰素γ (IFNG),并通过 ELISA 对其进行量化。

主要目标是确定患有直肠癌和未患有直肠癌的受试者之间的 NK 细胞活性差异。次要目标是根据受试者操作特性分析和最准确识别直肠癌患者的临界值来确定测试性能。

以结肠镜检查为参考标准,全血样本中的 NK 细胞活性检测可识别出直肠癌 患者,敏感性为 87.0%,阴性预测值为 99.4%。与 NK 细胞活性高的受试者相比,NK 细胞活性低的受试者患直肠癌的风险高 10 倍。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行业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and Colorectal Cancer in High-Risk Subjects Undergoing Colonoscopy(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高危受试者中自然黑仔细胞活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结直肠癌的 NK 细胞免疫治疗

人类自然杀伤 (NK) 细胞是免疫领域的全方位参与者,因为它们对转化细胞具有强大而直接的反应,并且能够调节随后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基于 NK 细胞参与的免疫疗法的潜力最初是在血液学环境中发现的,但它启发了设计不同的免疫治疗工具,这些工具也可用于治疗实体肿瘤,包括结直肠癌 (CRC)。事实上,尽管有癌症预防筛查计划、手术和化疗策略,但结直肠癌是最普遍的癌症之一,死亡率最高。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有效和互补的免疫疗法。

872例:NK细胞活性低患直肠癌的风险高10 倍,回输NK细胞

近年,伊朗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在行业期刊Sec. Cancer Immunity and Immuno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Contribu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innate immunity against colorectal cancer的综述报告,揭示了然杀伤细胞在结直肠癌先天免疫中的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成员,由于 NK 细胞具有强大的抗肿瘤特性,它们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结直肠癌 (CRC) 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约有 200 万新病例。

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不良,总生存期不到三年。化疗和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此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阻断是结直肠癌治疗的新方法。在这些患者中,循环 NK 细胞是预后标志物。结直肠癌免疫细胞疗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消除。自体NK 细胞疗法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里程碑。同种异体 NK 细胞疗法已在临床试验中得到广泛研究。

2024年3月25日,我国的研究人员在行业期刊BMJ Open有关自然杀伤细胞注射联合化疗对中国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报告。

872例:NK细胞活性低患直肠癌的风险高10 倍,回输NK细胞

该报告指出,在中国,结直肠癌(CRC)是第二常见的诊断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五大原因。然而,术后对多种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导致大肠癌主要治疗的失败。自然杀伤(NK)细胞是天生的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基于NK细胞的治疗,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化疗联合使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有望解决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问题。

这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旨在评估NK细胞注射联合XELOX(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还将接受NK细胞(5×10^9)与+XELOX为基础的化疗,而对照组将只接受XELOX为基础的化疗。这种治疗将重复八个周期(6个月)。随访期约3年。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myxb/41364.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10-23 10:45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

400-915-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