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癌症数据,全国682个癌症监测点中覆盖人口达3.8亿,阐述中国癌症疾病负担情况,中美两国癌症数据对比:中国新发癌症人数为美国2倍,死亡人数为5倍。
由此可见,我国整体癌症病率仍持续上升,我国癌症负担沉重。
近年来,免疫细胞治疗已经成为肿瘤临床上热门领域,且相关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免疫细胞治疗肿瘤一直是一个持续性的研究课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中总结与归纳了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癌症免疫治疗的发展概况,帮助人们了解NK细胞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与潜力。用自己的NK细胞来对抗肿瘤,已经在临床得以应用。
NK细胞:杀灭肿瘤的“先锋”
肿瘤属于全身性疾病, 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破坏是肿瘤复发、扩散和转移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只要能够阻止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就解决了癌症的根本问题。
NK细胞又称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是机体的一类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肝脏和脾脏。
NK细胞是免疫细胞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作为人体抵抗癌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对肿瘤的直接溶解活性,可非特异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这种天然杀伤活性既不需要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体参与。除了具有强大的杀伤功能外,还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功能,与机体其他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和免疫功能。
目前治疗肿瘤的手段主要有手术、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疗法,自20世纪70年代关于NK细胞的第一篇文章面世以来,NK细胞一直被医学界认为是癌症治疗的最佳选择。NK免疫治疗癌症是目前肿瘤学领域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引起了科学界和制药行业的极大兴趣。
如何获取NK细胞 ?
我们都知道,免疫力会依据个人的年龄和体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人体的免疫力在20岁时达到最高峰;而在40岁的时分免疫力体系只剩下最高峰时的1/2;在70岁的时分免疫力只剩下高峰时的1/10。
所以这便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容易得各种疾病的原因了,一起也增加了患癌的风险。
癌症是能够预防的,而预防癌症的关键是进步免疫细胞数量,并将免疫细胞活性维持在25岁时的水平。
免疫疗法逐渐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以及靶向治疗之后的第五大疗法。目前,越来越多的癌症治疗使用了免疫细胞,开创肿瘤治疗的新纪元。
NK细胞主要利用颗粒胞吐和免疫调节功能杀死靶细胞。NK细胞可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穿孔素在靶细胞表面穿孔,使颗粒酶进入靶细胞并诱导靶细胞凋亡。
NK细胞治疗肿瘤的方式
NK细胞的抗肿瘤特性主要有两种可能:
(1)过接性转移,即细胞在体外扩张和激活,然后重新注入患者体内。
(2)利用患者自身的NK细胞,通过使用检查点抑制剂、单克隆肿瘤特异性抗体或双、三特异性杀伤剂来对抗其肿瘤。
在各种可能的方法中,一种似乎特别有前途的方法是使用异基因细胞因子诱导的记忆样NK细胞(CIML)。它们通过细胞因子IL-12、IL-15和IL-18在体外暴露12-16小时制备,这使它们具有更强的活性,并对持续数周至数月的刺激信号有更好的反应。
NK细胞治疗癌症的临床与市场发展
截至2020年6月,NK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761项,主要分布在东亚196项、美国213项、北美219项。涵盖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恶性胶质瘤、B细胞淋巴瘤、肝癌、胰腺癌、胆管癌等。
来源: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在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田志刚在主题《合成免疫技术与肿瘤免疫治疗》中表示,2020年吹响了NK细胞免疫治疗的冲锋号:外周血NK细胞、iPSC-NK 细胞、脐血-NK细胞进入规模化扩增生产;异体CAR-NK细胞同等疗效下避免了CAR-T细胞疗法的毒副作用。
田志刚院士指出,NK细胞是肿瘤的“天生杀手”,人体内NK细胞的含量和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NK细胞杀伤活性低下者肿瘤发生率明显提高。
下面,我们一起看下在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田志刚在《合成免疫技术与肿瘤免疫治疗》中,对NK细胞的精彩科普。
NK细胞还具有改善亚健康、抗衰老、抗病毒、抗感染以及抗肿瘤等作用。随着科学界对NK细胞更深入的研究,NK细胞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日本,NK细胞回输作为肿瘤治疗和抗衰保健的有效手段已经常态化;在美国,有关NK细胞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国内,NK细胞也已走上临床研究之路。
免疫疗法开创肿瘤治疗的新纪元,逐渐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以及靶向治疗之后的第五大疗法。尽管NK细胞被赋予了更多期望,在抗肿瘤领域展现出非凡前景,但仍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相信随着科学不断发展,NK细胞未来必将在防癌抗癌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myxb/31249.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