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
已经对135例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重症瓣膜病需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干细胞治疗,83.3%的病人移植干细胞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沈振亚表示:现在这种心血管疾病在我们国人的死亡率中间也是第一的。
在中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相当于每十秒就有一个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尤其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和死亡率都在陡然上升。
近日,435亿公司董事长——杉杉企业创始人、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先生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65岁。
郑永刚(右二)☝ 图源:宁波晚报
明星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追我吧》节目时,奔跑时突然减速倒地,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最终死于“心源性猝死”,卒年35岁。
新闻里,这样因心脏疾病逝世的例子屡见不鲜,患上心脏病、恶性的心律失常,也许没有及时去处理好,就可能一下子失常,心跳就停掉了。
有些患者猝死前会有征兆
“大家对于心脏病,最害怕的就是担心‘猝死’,所谓‘猝死’就是指非医学预计中的、发病数小时内就突然死亡。发生猝死的原因有很多,但约半数以上心性猝死是由于冠心病所致。”
冠心病临床上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类型。
-
无症状心肌缺血较为隐匿,可能只伴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
心绞痛型冠心病伴有心前区疼痛,患者发生疼痛的程度和频次各有不同;
-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表现有持久的心前区剧烈疼痛伴有典型心电图和血清酶浓度序列改变;
-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由于心肌坏死或长期供血不足,使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增大,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绝大多数患者有心梗史和心绞痛症状;
而猝死型冠心病一般是由异常的冠状动脉痉挛、循环阻塞导致的急性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患者在发生猝死前没有征兆,也有部分患者会在几天前出现胸痛、胸闷或憋气等症状,但可能会自行缓解,所以没有引起重视。
缺血性心脏病“治愈”难题
除了急性的心肌缺血以外,慢性的缺血性心脏病更是“头号健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2000到2019的20年时间里,缺血性心脏病位列全人类致死原因第一位, 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6%。
And心衰,这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很大部分心衰患者都是由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现在即便是世界上医疗水平最先进的医院也只能通过药物、支架搭桥这样的手段来改善心脏供血,但依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比方说冠心病,不管是架桥,还是放了支架,患者恢复了血供,但是他已经坏死的心肌就仍然在那,它的心功能原来差的就还是差了,只是救命了。但是,心功能差生活质量差了。
因为在传统意义上,心肌细胞被认为是永久性细胞, 不能进行完全修复。但是,在2004 年AHA学术年会上,有研究人员报告:人类心脏含有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具有产生心 肌细胞和其他细胞的功能。而且,在心梗发生后,这些心脏干细胞能使心脏组织再生。虽然,这种有限的再生还不能产生足够的代偿作用,但是,这种内源性的修复机制的存在,为实现心肌的完全修复提供了可能性。
而沈振亚便是通过对干细胞表面的抗原进行研究,发现了一种移植后在心肌内分化成心肌细胞能力较强,对心脏修复能力较优的骨髓干细胞亚群,用它作为种子细胞移植到心梗心脏后,获得的治疗效果比混合细胞提高了2.39倍。
目前,他已经对135例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重症瓣膜病需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干细胞治疗,83.3%的病人移植干细胞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干细胞干预心脏病的相关研究
该实验共选入 204 例心梗后患者。患者接受移植的时间平均为梗死后 4 天。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干细胞后, 随访 4 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绝对增加值在移植组为(515±713)%,对照组为(310±615)%。
经分析,治疗组得到改善的原因可能与心脏收缩末容积缩小有关系。
中国医科大学四平医院的研究人员在科技期刊Exp Ther Med.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同种异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证实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
研究包括23名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心衰患者接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静脉输注。
18名患者在HUC-MSC 静脉输注后3个月末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增加 65.1%,12个月末保持增加 47.8%,3名患者在 12 个月末的 6 分钟步行测试中表现出显著改善。在 HUC-MSC 移植期间和之后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随访期间未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40482.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