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哮喘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一个纪念活动,其目的是让人们加强对哮喘病现状的了解,增强患者及公众对该疾病的防治和管理。从2000年起,世界哮喘日定为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2024年5月7日是第 26 个「世界防治哮喘日」。
严重哮喘患者对有效和安全治疗的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一种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研究表明MSC治疗可以通过抑制效应细胞的致哮喘细胞因子的产生来改善哮喘。
目前全球患哮喘人数将近3亿,随着患病率的上升,3年后患病人数预计将增加1亿。在中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4.2%,患病人数达到4570万。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症状包括气短、呼吸困难和咳嗽。它不仅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而且在世界许多地区其患病率仍在上升。哮喘治疗基于支气管扩张剂和皮质类固醇,前者可缓解短期症状,后者可抑制炎症反应。
相关链接:名人名病系列三 | 邓丽君因哮喘逝世,干细胞在哮喘中的应用
然而,一些患者即使严格遵守这种标准治疗方案也难以控制症状。因此,对于控制不佳的哮喘需要新的治疗方案,其中一种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
MSC是异质细胞群,可以从各种来源获得,包括骨髓、脂肪组织和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替代受损组织并调节免疫反应。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对于哮喘等炎症相关疾病尤其有前景,因此比其再生作用更受关注。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是通过细胞间接触和旁分泌作用,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胞外囊泡等可溶性介质来发挥的。这些特征使间充质干细胞成为炎症性疾病有吸引力的潜在治疗靶点。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多种免疫性疾病在应用MSC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抗宿主病、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并发症等。MSC减轻哮喘症状的机制包括免疫调节、抑制炎症、改善气道重塑。
MSC免疫调节作用
目前关于MSC治疗哮喘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潜在机制:(1)抑制CD4+和CD8+T细胞增殖及分化;(2)抑制致炎性巨噬细胞和DC成熟与分化;(3)抑制嗜酸性粒细胞;(4)限制B细胞成熟和抗体产生。
MSC促进上皮细胞的抗氧化与损伤修复
研究发现,当支气管哮喘时,线粒体Rho-GTP酶1在MSC中会过度表达并通过促进线粒体转移进一步增强上皮修复以改善哮喘。MSC外泌体携带的miRNA可使细胞表达高水平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从而减少活性氧产生。同时MSC外泌体也能够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逆转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状态。MSC促进上皮细胞的抗氧化与损伤修复功能在临床治疗中能有效限制哮喘的发展。
MSC改善气道重塑的作用方式
气道重塑也是哮喘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上皮下细胞胶原沉积、气道黏液腺增生、平滑肌数量增加、杯状细胞增生等。MSC通过限制杯状细胞增生、上皮下平滑肌增生和抑制胶原沉积来减弱气道重塑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细胞外胶原沉积:目前认为慢性嗜酸粒细胞性炎症与气道重塑的发生密切相关。
间充质干细胞成功治疗哮喘
美国伊利诺伊州骨科和再生医学基金会的科研人员在医学行业期刊《Curr Stem Cell Res Ther.》上发表了题为First Report in a Human of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Asthma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Case Report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首例用间充质干细胞成功治疗哮喘的人类报告: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的报告。
该报告展示了参加 1 期临床试验(培养同种异体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肺部疾病的安全性)的第一例患者的初步结果。
病例报告:一名68岁男性,有长期哮喘病史,因持续性哮喘症状要求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 40 分钟内以 1 亿个细胞的剂量静脉输注。治疗后随访在两个月和六个月后进行。
结果:患者没有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或并发症。治疗后两个月,他使用救援吸入器的次数减少到每月1次,减少了90%以上。此外,他的雾化器使用量减少了 70%。6个月的随访中持续改善。
结论: 该报告第一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显着且安全地改善人类哮喘临床症状。此外,广泛的文献综述提供了几种可能的机制,干细胞可以通过这些机制改善与哮喘相关的免疫过度刺激。
总之,随着未来几年对MSC机制的深人了解,将有助于在临床试验中增强MSC对哮喘的治疗效果,降低重症难治性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已有许多关于MSC治疗哮喘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哮喘的治疗作用已经在动物模型上得到验证,参与了哮喘的免疫失衡、气道炎症、气道结构改变等特征性发病机制,MSC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已在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证实,因此可以预期,MSC在哮喘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39724.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