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国际期刊《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一文,详细介绍了一名68岁的男性,因长期受哮喘困扰,并频繁发作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通过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和氧疗,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尝试通过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来进行治疗。本项研究通过论理评审,并在临床试验中心进了注册。
这一案例展示了UC-MSCs在治疗哮喘方面的巨大潜力。间充质干细胞以其抗炎、免疫调节和促进受损组织修复的能力,为治疗哮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种治疗方式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都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
哮喘离我们有多远?
哮喘以气道高反应性、呼吸急促和粘液分泌过多为特征,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2022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中国肺部健康(CPH)研究组的一项重要成果。文章指出了中国严峻的哮喘疾病负担:我国约有4570万成人哮喘患者,逾70%未确诊,过敏性鼻炎和烟草是重要危险因素。
哮喘的患病率为1%~18%,死亡率逐年上升。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到2025年,全球可能将有超过4亿人患有哮喘,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间充质干细胞成功治疗哮喘 美国伊利诺伊州格伦维尤骨科和再生医学基金会的临床研究人员在行业期刊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First Report in a Human of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Asthma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Case Report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首例用间充质干细胞成功治疗哮喘的人类报告: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特征是慢性气道炎症,导致阻塞性肺部症状。在临床前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已证明能够改善哮喘症状和免疫途径。 一名68岁长期哮喘的男性,因持续性哮喘症状而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 40 分钟内以 1 亿个细胞的剂量静脉输注。患者没有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或并发症。治疗后两个月,他使用急救吸入器的次数减少到每月1次,急救吸入装置和喷雾器的用量分别下降90%和70%。6个月的随访中,情况持续改善。
2017年9月,《中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篇临床前研究,研究人员将24只小鼠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比照四组数据后证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有效地改善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h17细胞以及下调炎症因子的分泌。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迁移、定植于局部并分化为细胞组织。 组织发生疾病后可以通过释放出多种趋化因子,引导血管中的干细胞通过血管内皮转迁移进入靶组织,即产生归巢。 将间充质干细胞与小气道上皮细胞共培养发现,一部分间充质干细胞迅速分化为上皮细胞并回复上皮细胞单层,其他间充质干细胞直接与上皮细胞融合。因而可以考虑凭借干细胞技术来修复气道上皮细胞,增强上皮防御能力,防止哮喘疾病进展。 通过刺激内源性祖细胞增生 促进气道局部修复 间充质干细胞在发生归巢定植到病变部位以后,能通过改变局部细胞外微环境使内源性祖细胞发生趋化、定植、增生、分化,修复损伤组织。 研究发现,将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移植至小鼠海马回区,能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从外周向损伤的海马回区聚集并增生分化成为神经细胞。亦有研究显示,循环中的肌成纤维细胞参与了损伤后的组织修复,可以迁移至肺,这种作用与间充质干细胞有关。
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影响哮喘患者免疫反应 间充质干细胞能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调节失衡的免疫系统,从而发挥改善病情、治疗疾病的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抗纤维化因子或者血管生成介质等旁分泌反应,直接或间接启动细胞内机制,参与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效应。
小结 哮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但目前常规的干预方法只能减少哮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让哮喘出现急性严重状况。近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迁移至肺参与修复和重建并抑制纤维化,同时早期使用间充质干细胞可显著抑制哮喘气道炎症。 从这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干细胞技术或许能够实现治愈哮喘的目标。相信随着再生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干细胞技术将为更多哮喘患者带去新的希望。 文章来自:昌联医典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38124.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