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疾病治疗当中,成为医疗界中的一颗新星,给大量被疾病困扰的人们减轻了痛苦。
接下来,就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间充质干细胞吧!
什么是间充质干细胞?
它有何特点?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属于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最先在骨髓中被发现,并广泛分布在人体里,比如骨髓、脐带、脂肪、脐带血、羊膜、(胎盘)绒毛膜、牙髓、胸腺、滑膜、胎儿血和肝脏等。目前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存在于大血周围。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于解决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神经系统疾病,膝关节半月板部分切除损伤修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挽救了更多病患的生命。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修复及更多方面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1. 自我复制
MSC也被称作“种子细胞”,因为在理想情况下,MSC可以维持人体一生的更新需求,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细胞来替代老化、死亡的细胞,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富饶仓库。
这得益于MSC特殊的更新方式—“内源性不对称分裂”,这种方式保证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复制、更新的能力,以提高干细胞池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2. 低免疫原性
所谓免疫原性,是指能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这种特性确实能为我们抵御“非己”物质的侵害,但有时也拒绝着救命药物的帮助,比如我们熟知的骨髓移植(移植造血干细胞),如若异体造血干细胞未经HLA配型就进入了宿主,极易诱导“免疫应答”,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并危害患者的生命与健康。
△HLA是“人体白细胞抗原”的统称,它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上,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科学家发现:MSCs不表达白细胞抗原HLA-DR,且仅表达可以忽略的HLA-A、HLA-B,这种特性使得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
然而研究表明,MSC具有低免疫原性(low-immunogenicity),这意味着即使使用他人的MSC,也难以引起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极大地打开了MSC的成药空间,赋予了MSC作为普及大众的药品,批量标准化生产的可能。
3. 高活性
“高活性”是间充质干细胞的第三大特点。这样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多向分化和旁分泌的细胞,其实拥有着两个方面的能力:干性和功能性。
“干性”代表干细胞蓄势待发的分化能力,“功能性”代表干细胞朝着特定方向分化为成熟细胞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像是天平两端,彼消此涨,并不能兼得。但也侧面反映着每一个干细胞的高活性——“我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先保持两者的平衡,调整最佳状态,再切换自己的走向,实现价值”。
4. 趋炎性
炎症总伴随着组织损伤而生,其中还会表达很多种不同的趋化因子、黏附因子、生长因子等,而这些不同的信号分子会吸引MSC前往炎症区域—这便是MSC的趋炎性。
趋炎性是干细胞通过旁分泌机制,发挥免疫调节的先决条件,而也正是趋炎性刺激干细胞重塑了组织微环境,才让干细胞的再生功能得以发挥。
5. 不成瘤
曾有研究人员将体外自由分化的胚胎干细胞,不经筛选地直接注入到裸鼠体内,结果裸鼠长出了畸胎瘤。这项研究说明,胚胎干细胞只有在一定的环境及刺激下,才能分化成有序的组织和器官,反之,就有可能会变成恶性增殖的肿瘤。
然而,MSC几乎没有这种顾虑,就理论而言它不会成瘤,且在基础实验以及临床试验中,也没有证据直接表明间充质干细胞会成瘤。
间充质干细胞三大特殊机制
1. 多向分化能力
来源于中胚层的MSC仍保有较强的多向分化能力,研究表明,MSC不仅可以分化为同胚层来源的相关细胞、组织,如脂肪、骨骼、软骨等,还具有跨胚层分化的特点。比如分化为外胚层来源的神经细胞,内胚层来源的肺细胞等,也难怪人们会将MSC称为“万能细胞”、“细胞加工厂”。
△间充质干细胞的各类分化示意图
目前MSC的“再生魔法”已成功衍生出心肌细胞、肾小球、胰岛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肺细胞和软骨细胞等,继而可以组成各类器官和组织。多向分化的机制使得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上的范围更加广阔。
2. 旁分泌效应
接下来是神奇的旁分泌机制,它让MSC如同身体里的“分布式发电站”,能在适宜的时机,适宜的地点,将各种类型的因子,以发散的模式向外运输,以发挥干细胞的积极功能,例如:
MSC分泌VEGF,能够促进血管的新生,重塑血管; MSC分泌IL-6,能够调节免疫平衡,抑制炎症; MSC分泌SDF,能够抑制细胞的凋亡,保持年轻状态; MSC分泌FGF,促进成纤维细胞新生,改善肌肤状态。
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细胞因子还能平衡机体内稳态,为干细胞免疫调节、抗凋亡等提供适宜的环境。
3. 归巢效应
你或许也曾有疑问:为什么身体上很多问题,都能通过静脉回输干细胞治疗?回输后的干细胞真的能精准定位并起效吗?
答案是肯定,原因在于干细胞具有归巢效应。在归巢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先导细胞—VCAM-1,它会站在血液“路口”巡逻,与经过的干细胞上的“VLA-4”进行结合,以扣住干细胞,使它”知晓“这才是自己该去的地方,并完成归巢过程。
△促进干细胞系统性归巢每一步的分子机制概述
这项“技能”让干细胞仿佛自带GPS系统,能够自动奔向“战场”,找到机体“病灶”,并优先修复受损部位。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
日前,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杂志上系统总结了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应用情况[2]:截止目前,全球共有近1500项临床研究登记注册在clinicaltrials.gov上,其中大多数研究属于II期临床或1期临床,适应症大多集中在创伤学、神经学、心脏病学和免疫学等领域。而在2012年的时候仅仅只有220项关于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试验。
△ 图片来自文献
根据纳入以及排除标准,排除了235个临床试验,分析了903个临床试验,其中,6例临床试验处于IV期临床,68例处于III期临床,551例处于II期临床,278例处于I期临床。而在这些试验中,有18项临床试验发表了成果:其中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为1-200位不等;当前所发表的临床试验数据都有积极的结果,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 间充质干细胞注册临床试验的分期以及进展分布
间充质临床研究多集中在创伤学、神经学、心脏病学和免疫学领域,其中包括当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如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类风湿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这些临床试验是创新细胞疗法新前沿的先驱,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可为未来的全球公共卫生提供潜在益处,且已显示出初步的积极结果。
△ 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多系统疾病
根据数据分析,登记注册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中,针对创伤治疗的项目占25.9%,针对肺部疾病的项目占据11%,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项目占据10.7%,针对心脏相关疾病的项目占据9.2%,针对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项目占据8.6%。
△ 表格来自文献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37255.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