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易患糖尿病,风险达72%!而干细胞可降血糖、护血管、抵抗并发症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外泌体源头实验室

糖尿病正在“失控”增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21年的估算数据:全球约有5.37亿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约670万人会因此丧命。但实际上,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并发症。

01.熬夜易患二型糖尿病,风险高达72%

近期,《内科学年鉴》上发表了一项来自布莱根和妇女医院科研团队的新研究,科学家们分析了6万余名美国女性的数据,发现晚睡型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相对早睡型人高出72%。虽然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不良生活方式所解释,但排除这些因素后风险仍有19%的升高。
 
熬夜易患糖尿病,风险达72%!而干细胞可降血糖、护血管、抵抗并发症
在中位随访时间7.4年中,共发生了1925例2型糖尿病。研究者分析发现,相较早睡型人,睡觉时间不早不晚的人糖尿病风险升高21%,而晚睡型人则足足升高了72%。
 
不过,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生活方式。晚睡型人更有可能大量饮酒、食物质量低、睡眠时间少、吸烟、体重/BMI超健康范围、运动不足。
但是即使针对生活方式因素调整了风险模型,睡眠模式仍然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晚睡型人相较早睡型人的发病风险仍然高出19%。
除了昼夜节律与自然环境没“对齐”带来的影响之外,与睡眠类型有关的各种基因,比如MADD和FTO,或许也有关系,它们分别被证实与胰岛素分泌和肥胖有关。

02.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潜力巨大

据了解,糖尿病最常见的死因其实是血管并发症——长期处于高糖状态下的血液,会不断损害患者的血管内皮,造成微血管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等)或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进而更易造成心脏衰竭、中风、静脉动脉血栓、心肌病等重大疾病,这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而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3大机制:降血糖、护血管、抵抗并发症,能够在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上发挥巨大潜力。
2022年6月17日,国际权威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但能降低血糖,还可以通过MAPK/ERK信号介导的旁分泌机制保护血管内皮免受糖尿病损伤。
内皮损伤是大多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亦是最初事件,比如在糖尿病诱导的肾病中,内皮损伤会诱发结节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和系膜扩张,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此,内皮损伤也一直被视为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靶点。
由于干细胞具有组织修复和促血管生成能力,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干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作用恢复糖尿病诱导的内皮损伤。
为了验证这一点,科学家利用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大鼠糖尿病模型和人内皮细胞(HUVECs)的细胞模型,结果发现:
干细胞能降低血糖、干细胞能修复受损血管内皮、旁分泌机制保护血管内皮。
这项实验首次确定hucMSCs对血管内皮糖尿病损伤的疗效和机制,并偶然验证了其降血糖作用。研究者表示:“干细胞疗法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临床治疗的前瞻性策略。”

03.小结

干细胞技术,是目前糖尿病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早在2010年前,就有研究团队发现干细胞能改善Ⅰ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而后也获得了大量实验结果支持。
 
2021年5月,Mass General Brigham 把“干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的技术评为“颠覆性技术”Top12。
 
熬夜易患糖尿病,风险达72%!而干细胞可降血糖、护血管、抵抗并发症
2021年10月18日,生物科技巨头 Vertex宣布:他们利用同种异体干细胞衍生出的胰岛β细胞(VX-880疗法),对一位遭受Ⅰ型糖尿病折磨有40年之久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在移植270天后,这名原本“胰岛失灵”的患者已经完全停止了胰岛素的使用。
2022年5月3日,由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教授和生物治疗中心韩卫东教授领衔的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II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发表在《Stem Cells Research&Therapy》杂志上。结果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II型糖尿病的潜在治疗选择。

熬夜易患糖尿病,风险达72%!而干细胞可降血糖、护血管、抵抗并发症

科学家分析,这主要得益于干细胞的归巢能力及旁分泌功能,这两者让干细胞能够自动迁移到受损部位并释放细胞外囊泡、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以调节免疫反应和修复损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胰岛β细胞的再生。
例如其中的生长因子(IGF-1、HGF和VEGF)能刺激细胞增殖和组织重组,而分泌的抗炎因子(IL-10和IL1-RA)能抑制局部炎症等。
研究表明干细胞疗法对治疗糖尿病各类并发症效果显著,这为所有笼罩于糖尿病阴影之下的人们开辟了一条新的治愈之路。

文章来源:干细胞探索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37011.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09:07
下一篇 2023-11-03 09: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

400-915-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