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肾脏就像一个“过滤器”,可以过滤掉身体产生的有毒物质,然后分解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而一旦这个“过滤器”出现问题,废物排不出去,不仅会损毁“过滤器”,整个身体系统也会崩溃。
慢性肾衰竭(CRF)就是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缓慢进行肾功能损害,通俗来说,就是肾脏不工作了,不能排尿和过滤体内的毒素,需要通过透析或者肾脏移植来缓解决,这也是目前仅有的可行方案,但长期的透析容易导致贫血和营养不良,同样肾脏移植的排异反应也是患者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通过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了治疗慢性肾病的新选择,可改善、延缓甚至逆转慢性肾衰竭的病情发展。
一项国外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植入体内仅三周后,明显改善肌酐水平,让小便恢复正常,患者肾功能提高。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和胸脊髓压迫后肾功能的改善
01
免疫性疾病:慢性肾病
在我国,泌尿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患病率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总人数超过3000万,而中青年患者更是占到了32.4%的比例,年轻化趋势明显。
泌尿系统慢病的本质,皆与器官中组织细胞的损伤病变有关,而肾脏的单位组织结构最为复杂,且伴有大量血管组织、淋巴管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等,所以,原发性、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基本都与肾单位相应组织细胞损伤病变有关。
几乎所有的慢性肾病最后都会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此时的肾功能已完全丧失,同时还会导致全身各系统病变。
尽管现在来看,对于肾功能衰竭者可以采用肾移植和终身透析来维持生命。可是肾移植缺乏肾源是常有之事,而透析虽能替代肾脏的滤过功能,但肾脏的许多其他功能,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维生素D的活化,却无法通过透析来替代。
目前来说,肾衰竭还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难题,且多数急性肾损伤易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
找到有效替代肾移植和透析疗法的更好治疗方式,一直是科学家、医生们探索的重大课题,而干细胞技术的出现,或许将成为新的治疗选择。
02
干细胞:肾衰竭的新希望
慢性肾病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修复损伤的肾脏组织。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常被称为“万能细胞”。
将干细胞移植入体内后,干细胞会自动转移到受损伤的肾脏病灶,分化生成所需的各类细胞,从而达到修复肾脏固有细胞、恢复肾功能、重建肾脏血液循环、阻断和逆转肾脏纤维化进程的作用。
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在干细胞治疗肾病过程中也证明了干细胞移植后对肾脏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复和重建作用。
2009年国内报道一例29 岁男性患者, 6 岁时确诊1型糖尿病,2001年出现肾功能异常,诊断为“ 糖尿病肾病、尿毒症”,遂开始血液透析,约3次/周。
在行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门静脉置管术后,次日及第三日分别给予施行成人胰岛及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肝内移植术。
治疗后,患者肾功正常,生命体征正常,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用量减少了近40单位/天。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较移植前有明显的提高。出院后患者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了从毫无劳动能力的重症患者到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劳动者的转换。
2017年海外报道一例62岁的印尼籍妇女,被诊断为胸部截瘫、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长期肾脏受累,慢性肾功能衰竭2年,肌酐水平为11mg/dL,无小便。(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慢性肾病中的国内外临床研究应用)
采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案治疗。鞘内注射1.6×107个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1.6×107个间充质干细胞。
△ 患者胸部磁共振成像显示,脊髓受到多处压迫
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后三周后,患者可以移动脚趾,肾功能得到改善。肌酐水平降至9 mg/dL。8个月后,患者可以抬起腿,肌酐水平是2mg/dL,小便恢复正常。
由此可见,对于病变较重、病情常反复的患者,干细胞移植无疑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手段,不仅能控制病情活动,还有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对患者的病情带来极大的缓解改善。
随着干细胞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不仅在慢性肾脏病,更在多种疾病领域中都展现了不错的临床效果,我们期待干细胞更多的临床应用,帮助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参考资料:
Improvement of renal function after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eatment on chronic renal failure and thoracic spinal cord entrapment: a case report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30477.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