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网友爆料:自己在打生命养护针时偶遇某知名导演也来打这种针。年过七十的导演已经满头白发,但是行动起来确实很利落,完全就像是年轻人一般。还有网友对养护针进行了科普,打这个针的主要作用就是修复基因和细胞,延缓身体衰老,称这种针就是干细胞。目前市场上各种抗衰产品层出不绝,所以并不能确定该导演用的一定是干细胞。
那么干细胞真的可以抗衰老吗? 大量文献资料显示,干细胞移植逆转衰老及其伴随的功能障碍或将成为治疗领域的一种新方法。间充质干细胞( MSC) 作为兼具再生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干细胞类型,可通过直接分化的细胞替代和细胞赋能方式促进衰老组织的再生修复。 还有研究人员发现干细胞疗法可以减缓男性生殖系统衰退,一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ciation上,题为“Nestin-dependent mitochondria-ER contacts define stem Leydig cell differentiation to attenuate male reproductive ageing”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睾丸间质干细胞(Stem leyding cells,SLCs)分化治疗与年龄相关的生殖系统疾病的疗法。
为什么干细胞可以抗衰老? 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干细胞:疾病、衰老、美容》书中,明确提出人体的衰老始于自身干细胞。人体内干细胞数量尽管非常少,但是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方面,干细胞通过不断增殖分化,替换衰老死亡的细胞或者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实现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干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促进功能障碍和损伤的组织器官修复,调节细胞的发育分化和生命活动,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干细胞是人体内的种子细胞,能够分化发育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如果干细胞数量不足或是功能出现障碍,人体衰老死亡的细胞得不到补充,损伤或有功能障碍的组织器官得不到修复,就会出现衰老现象。 譬如,一只大约2岁的老鼠,已是老年,此时体内的干细胞大部分已经消失。有人研究发现,人从25岁开始,体内的干细胞数量开始减少。也有研究报道,人从出生(0岁)后,每隔10年(0~10岁、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体内干细胞数量呈现指数下降趋势,也就是说10岁以前干细胞数量最多。尽管研究数据不完全相同,但干细胞数量随着衰老逐渐减少却是一致的。 干细胞目前已经在动物实验得以印证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并且部分干细胞已经应用于临床抗衰老中。有相关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移植对小鼠衰老模型的抗衰老作用。选取了60只健康8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hPMSCs组(简称细胞组),每组20只。治疗8周后 ,检测各组小鼠血清 、肝脏、脾脏 、肺脏、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hPMSCs改善了D⁃gal衰老小鼠的精神状态,增加小鼠体重。与模型组相比,细胞组小鼠血清和肝脏、脾脏、肺脏、脑组织中SOD和CAT活性显著升高, MDA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表示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发挥抗衰老作用。 干细胞产品的安全性如何? 干细胞安全性与干细胞种类、制备方法、制备企业都有一定关系。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多能干细胞。韩忠朝院士团队曾分析了全球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包括自体来源和异体来源)临床试验的论文,将相关的安全性结果进行了分析,发表了综述论文。在该论文中,列举了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包括自体和异体来源)临床试验。 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人体的长期安全性良好,没有发生形成肿瘤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只是个别患者有短暂性发热等轻度不良反应。 所以说它是安全的,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会有更多人因细胞而获益! 本文为科普性知识,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干细胞:疾病、衰老、美容,人民卫生出版社,王佃亮,2021.3 2、间充质干细胞抗衰老研究进展,李溢溪,刘启明,刘 娜,吴坷坷,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20 年第 28 卷第 11 期 3、间充质干细胞抗衰老研究进展 ,李溢溪,刘启明,刘 娜,吴坷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22年第20卷第4 期 4、间充质干细胞抗衰老的理论研究进展,刘 淼 叶俊儒,四川解剖学杂志,2017年12月 5.来源:汉是联合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27232.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