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细胞疗法不仅改变了人类治疗遗传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方式,同时也正在颠覆整个制药生态圈。细胞疗法作为创新生物技术在医疗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当下小分子、单抗、双抗等技术在部分癌种上已经出现有效性瓶颈,颠覆性改变患者治疗现状亟待新的创新技术的出现,另一方面,创新技术的产业环境亟待新的底层逻辑挖掘,区别于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案,细胞疗法作为技术和消费属性并存的创新治疗方案,其技术高壁垒性决定我们应当以新的逻辑思维去审视整个行业的发展逻辑。
化疗开启了肿瘤用药治疗的征程,科学的不断进步加速了靶点的发现及临床验证,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使得医药行业进入靶向治疗时代,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发展,临床痛点、未满足临床需求和疾病的复发驱动了同靶点药物的不断迭代。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疾病治疗方案更加呈现多样性,随着抗体偶联技术、PROTAC技术、细胞治疗技术、RNA技术的不断涌现,中国医药行业正拥抱创新技术时代的到来。
图1 细胞疗法产业技术不断优化迭代
于此同时,细胞疗法产业技术不断优化迭代,中国创新药与创新技术都迎来高速成长的关键时期。
细胞治疗,是指利用患者自体或异体的成体细胞或干细胞,采用生物工程方法获取、分离、培养扩增、筛选等处理后,使这些细胞具有增强免疫、杀死病原体和肿瘤细胞、促进组织器官再生和机体康复等治疗功效,然后将这些细胞人为输注(或植入)到人体的治疗方法,目的是重建和更新体内病变、老化组织,促进组织器官再生,以及预防治疗疾病等。
图2 细胞疗法的两大热门领域
细胞治疗按照引入细胞的种类可以分为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在癌症治疗上的应用主要通过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实现,以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目前获批的CAR-T疗法均为自体CAR-T,针对的适应症主要为血液恶性肿瘤,未来通用型/异体CAR-T和实体瘤适应症的拓展将成为发展趋势。
图3 细胞疗法的类型
细胞疗法的最大优点:长期有效性。
此外,细胞疗法的选择性高:细胞药物能感知复杂的人体内环境,只在特定的环境中激活,以发挥相应功能,这意味着可以更大程度上限制药物的副作用。
局部浓度高:人体代谢、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决定了小分子药物靶向性较低,它不只在病变组织或细胞内分布,还分布于整个机体组织,这通常会造成严重的脱靶效应。而细胞药物的优势在于可主动迁移到靶组织或靶细胞内发挥作用。
可个性化定制:由于个体差异,很难控制每个患者传统药物的最佳使用剂量,但在细胞治疗中,可应用合成生物学设计基因开关控制药物的合成或释放,也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设计不同细胞药物以治疗更多疾病。
国内还没有获批干细胞疗法,但是国外干细胞疗法如火如荼。
详情请查看:
表1 已上市的干细胞疗法
而对于免疫细胞疗法,截至2022年4月15日,全球肿瘤免疫在研管线中有2756种处于活跃研发中的细胞治疗产品,相比2021年的2031种增加35.7%。2020年和2021年的增速分别为60.7%和43.3%。
同样的趋势也体现在细胞治疗靶点数量的变化中。2022年细胞治疗靶点460个,相比2021年的351个增加31.1%。2020年和2021年的增速分别为34.1%和41.5%。
图4 2018-2022细胞治疗管线和靶点数量变化
基于NK细胞的疗法数量达到283个,同比增长55%。
各种非T细胞或NK细胞的其他细胞疗法,如树突状细胞、干细胞或骨髓细胞等,2022年增长了129%,达到422种。
图5 2020-2022不同类型的细胞治疗管线数量及所处阶段
目前细胞治疗靶点研究相对集中,创新研发策略将沿两条主线进行,一个是血液瘤,另一个是实体瘤。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细胞治疗热门靶点仍然集中于CD19、BCMA和CD22,相关的管线分别达到260个、92个和53个。
血液瘤中的部分新靶点管线显着增长,例如GPRC5D(+200%)、CLEC12A(+114%) 和CD7 (+78%),分别达到6个、15个和16个。
在实体瘤中,肿瘤相关抗原(TAA)、HER2和间皮素 (MSLN)仍然是最热门的靶点,相关管线分别达到157个、41个和34个。
实体瘤中增长迅速的新靶点包括CLDN18(+400%)、CD276(+160%) 和KRAS (+125%),分别达到15个、13个和9个。TAA相关管线也显著增加,相比2021年增长220%。
图6 2020-2022细胞治疗热门靶点
编辑:小果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lls88.com/cells/gxb/1464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说明:本站所发布的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